胡安·米羅博物館50周年 - June 16, 2025
2025-07-11 05:28:36 点击:953
堪歎世人不行孝,父母當做陌路人。
從畫家製作壁畫的角度講,一般講究東西壁對稱的原則,“五”聖朝元不好布置,左右不對稱。唐代有將皇帝安置於老君兩側的慣例,玄宗此時冊封的“大聖皇帝”隻有五位,壁畫隻能以不對稱的形式構成。
內容決定形式,藝術服從於政治。宋代的藝術必須繼續服從於政治。唐代的“家譜樹”不能繼續出現在宋代道觀中。
宋初重修洛陽老君廟,將吳畫的《五聖圖》賣掉後重作壁畫,原畫被“沉之洛河”。近年有人推測說,將吳道子《五聖圖》“沉之洛河”的就是武宗元,似乎將毀畫事件敘述成一個由個人品質導致的刑事案件。
宋代記載原文如下:“國初修老子廟,廟有道子畫壁,老杜所謂‘冕旒俱秀發,旌旆盡飛揚’者也。
官以其壁募人買,有隱士亦妙手也,以三百千得之,於是閉門不出者三年,乃以車載壁,沉之洛河。大冠長裾,優遊湖山文酒間。
晚號夷門老人。趙孟頫自己也有與張君錫交往的紀錄,在一篇為友人任叔蹇寫的墓誌銘中說:餘十年前至杭,故人大梁張君錫以上虞蘭穹山寺碑求,餘書讀一再過曰:噫!世固不乏人斯文也,其可以今人少之哉?君錫曰:是四明任叔蹇之文也。
餘始聞叔,夢寐思見之由上述墓誌得知,任叔卒於至大已酉(1309),今存《朝元》之趙孟頫跋文寫於大德八年(1304),正是他們在杭州密切交往之時。由此可推測,可能正是張君錫將這幅傳為吳道子的畫卷拿給朋友趙孟作鑒定,趙孟於是寫了這篇跋文。